蒋勇:我们为什么要做无讼学院?
大概有长达6年的时间,我每学期会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职给本科生教一门课。每周五上午半天,每次持续三个月。学生们对我这样一位来自律师行业里的兼职老师,给予了极大的友好和欢迎。
最近的两三年,我又不断地受邀到全国各地的律师培训课堂上,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2百多场讲座,5万多名律师。每次培训,往往结束几天之后,我的微信仍能收到各种留言。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是那些执业不长的年轻律师。他们总是仰着头,盯着我的每一个举动,手上不停地记下关键内容;他们将录音笔夹在膝盖上,用双手扶稳手机,试图将PPT的内容拍得更清晰一些。
我后来曾试图思考过这样一场干货分享对于年轻律师的意义:中国的法学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专门培养律师人才的律师学院直到近几年才兴起,我们甚至连一部系统合适的培训教材都还没有,这导致从法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律师行业的年轻人普遍缺乏实战技能培训——他们只能通过这样一些渠道去提升自己。
从业20余年,我从一名年轻律师渐渐变成老律师。年轻的时候,只抱着一颗“责任心”,希望把自己的每一单业务做好,对客户负责;慢慢地,开始创业,责任心之外又萌生了“事业心”;再往后,事业稍有成绩,又感觉被另一股力量推着往前走。
那股力量就是对这个行业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如果此生有一件事是无论如何都要做的,那一定就是尽我们所能地去推动律师行业的进步,去和律师同行们共同成长。
这正是“无讼”诞生的初衷。我们希望这个孵化于天同又超越于天同的平台,能够成为法律人共同的舞台,让法律更精彩。
最近这两三年,移动互联网彻底激活了律师们的交流欲望,也给无讼推动律师“技能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我们做过很多实验,包括在2014年1月1日推出的“天同诉讼圈”。“技术派”、“天同码”、“下午茶”、“众案组”,以及我自己主持的“每周蒋讲”,每一个栏目,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助力律师成长”。
一年以后,我们意识到除了单向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律师们更需要双向甚至多向的相互交流。我们很快推出了“无讼阅读”APP。
在运营“无讼阅读”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法律人除了交流知识和技能,常常也需要互相寻求帮助。无讼阅读于是推出了纯公益的“喊话”频道,为律师之间的资源交换提供一个平台。
不久前的4月27日,我们又推出了“无讼案例”,我们希望他能够更聪明、更好地帮助法律人完成案例检索;我们还尝试做了一系列“无讼沙龙”和“无讼CLUB”,希望通过一些线下的圈子活动,让年轻律师之间实现更多交流。
两天前,我旁听了一场“无讼CLUB”的活动,和我在过往培训课堂上看到的律师们一样,那些坐在无讼大数据屏前的年轻人,也仰着头,眼神也充满专注、充满渴望。
而我也更加清醒和笃定——要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以上所做的一切都还远远不够。跬步之积,意在千里。
我们要把所有关于“共同成长”的初衷与努力、情怀与诚意,都加注于一件更加实实在在的事——做一个“无讼学院”。
“无讼学院”首先要呈现的,自然是律师执业中的实用技能而非理论。而它又不局限于某一项孤立的技能。我们设计的整个系统学习过程,将每一系列课程组合,都对应到律师的某一个成长阶段。
它还将是与互联网结合最紧密的一个线下培训机构。线下的2天课程会被仅仅视为培训的开始,在此后长达四周的时间里,我们配备了专门的助教,会在线上不厌其烦地给您布置作业,让您不仅仅是“学到了”,而是完成关键的“用起来”。
“无讼”以前做的全是免费的事,“无讼阅读”免费、“无讼案例”免费……但这次“无讼学院”可能需要收费了。这些费用将被用于聘请高质量的教师、配备足够优秀的助教、研发最具实效的课程,以及其他所有不得不发生的零碎开支。
总之,这一切都将被兑换成等值的资源还之于学员。换句话说,“无讼学院”其实也是免费的,只不过和以往不同,是从“负利润”变为“零利润”,只为让更多的年轻律师受益。
这些年来,一直想要实现的梦想,即将在“无讼学院”的承载下启航,这一刻让我和我的伙伴们无比激动。如果您愿意相信,“无讼学院”的初心,不过还是那句简单的“助力律师成长”。
来吧,让我们与无讼共成长!
想要报名无讼学院,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